关于远程云同传的一些想法

November 14, 2020

谈到会议口译,大家常常联想到的是在会议厅后面同传间一字排开,里面坐着各种语言的译员,正襟危坐戴着耳机皱着眉头,一边全神贯注的听着耳机里的演讲,一边慷慨激昂的做着口译。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另一种场景-远程云同传(CRSI),一种基于互联网、Wi-Fi及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云互联网远程口译平台涌入市场,俨然口译员们实现“远程办公”的势头。这种情况会成为现实吗?何为远程同传(Remot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RSI)?顾名思义,译员本身不需要出现在会议现场,而是另一地点(甚至另一时区)为会议进行同传。首先,要明白一点,同传本身具有实时性,你边讲译员边译,不需要演讲人停下来等口译员进行交替翻译,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让会议的进行畅通无阻,多种语言的观众同时理解演讲者要传达的内容。这种实时性,也是远程同传必须保证的,不然则违背了使用同传服务的初衷。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远传同传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使用传统的同传间及同传设备(基于红外线或射频技术,即我们平常说的“箱子”)。有别于现场同传的是,由于会议有多个分会场分(布于不同地点)同时进行会议,为了集中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所有的同传间都安装在一个地点(多为同一房间内),每个同传间内安装了显示屏,可以同步显示现场的大屏幕内容及现场情况。视频与音频信号通过物理连接(同一楼宇内),卫星传输或者租赁高速线路进行实时(接近零延迟)接入到同传间,保证现场观众收听同传时无技术延迟(或毫秒级超低延迟)。当然使用卫星传输或者租赁高速线路,成本上与翻译员的差旅费用相比,优势并不明显,除非会议需要20个以上的口译员(卫星与高速网络租赁费用却没有线性上升)。第二种远程同传,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基于云(互联网)的远程同传(Cloud-based Remot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CRSI,以下简称“远程云同传”)。通过普通互联网上的云服务器,会议现场把视频和音频发送到一台笔电或者台式机终端上,译员看到的软件界面类似于传统的同传机,具备音量调节,开关麦克风,接力传译等功能。口译员通过鼠标来操作电脑,可看到现场的情况并可以通过使用键盘在界面上的聊天框中与现场或者远程的技工聊天(如果搭档在另一地点,也只能通过该窗口与其沟通)。翻译的内容可以通过普通互联网传回现场,观众可以通过传统接收机收听,或者用自己的手机连接互联网来收听。该技术无异于同时拨打两条网络视频电话的线路(例如Skype, Webex, Zoom之类远程会议软件),并添加一个类似于传统同传机的软件界面,成本确实可以大大降低。客户貌似再也不用花费昂贵的机票酒店费用,而译员也可以在家穿着睡衣就能开工了。这个愿景是否在不久的将来现实可行,译员的工作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收听远程云同传的用户体验又如何呢?我们注意来一一解析。

传统的远程同传应用            场景

基于云(互联网)的远程同传应用场景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一、远程云同传平台的技术解析有别于传统远程同传(使用卫星及租赁高速网络),基于云的平台使用普通互联网进行传输,这种低本的方式是否高效,主要是看其带来的延迟可否被接受。前文提到实时性是同传存在的基础,译员本身不可避免会造成非技术性延迟。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技术性延迟超过1秒的时间,笔者认为是无法应用于现场观众的情况的。以下,我们围绕延迟做进一步的探讨。1)使用高速传输的光纤?目前主干互联网(以太网)的主干传输是通过光纤进行的,延迟甚小(毫秒级)。但是光纤的高速传输仅限于主干网,当数据进入到接入点(入户点),数据则如水流般进入了瓶颈(网关、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带宽下降的同时流速也大大降低。经过几层瓶颈,到达译员电脑端的延迟时间普遍大大降低,而此类平台通常并非点对点传输,而是通过平台公司的云服务器,带来更进一步的延迟。当译员的翻译被传输回会场时,同样的过程被重复,延迟加倍,实际的收听延迟至少会在5-10秒的范围。笔者曾在思科公司(Cisco)办公室进行过此类远程同传。基于思科公司世界最快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三地(会议地点,云服务器地点,译员地点)之间产生的技术性(不包括译员产生的非技术延迟)延迟为8-10秒。2)5G的到来会颠覆业界吗?也有人说5G时代马上到来,那5G到底是否会让这个平台应用变得可行?在上面提到,延迟的产生源自于物理基础设施的瓶颈,而非主干网。5G确实可以进一步提升接入端的带宽,但是基站的带宽仍然是由连接到该基站的所有用户共享的,并且随着无线信号的强弱波动,每个用户的带宽也是波动起伏并不稳定的,而5G技术对于译员端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译员端的电脑本身就已经是通过网线连接入网的(依然受到网络基建瓶颈的限制)。3)解除瓶颈?如果能有办法解除网络基础设施的瓶颈,是否有助于CRSI平台的应用?确实有这个可能性,但这也无异于租赁高速网络的方案,成本高昂。4)可否降低视频清晰度,从而提升速度?视频的清晰度对于远程译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涉及幻灯片的演讲(其实反而是应该提升视频清晰度,从而来提升译员工作质量,但这也意味着延迟进一步加长)。综上技术限制,基于云(互联网)的远程同传更适合于听众不在现场的会议,或者纯网络会议(webinar),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延迟较长,问题也不大。二、用户体验及客户考量客户在选用远程云同传平台时,需要注意以上讨论中提及的延迟影响。若听众身处现场,讲者的内容动作与同传内容产生的“驴唇不对马嘴”现象,则完全是由技术导致,而非译员造成。如果可以使用传统同传接收机,也可以适当地减少延迟,相比用户使用自己手机,虽然成本进一步降低,但延迟则升级(参见一3的解释)。使用基于云平台的同传系统,会议内容(录音)及同传内容在技术上是默认存储在云服务器上的,数据隐私、译员版权、网络安全等等,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会议进行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如遇到服务器攻击,会议内容则暴露于风险之中。三、译员的使用体验及注意事项考虑到同传译员高强度工作及紧张的工作环境,译员的使用体验也是考核平台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不容忽视。1)音效:高质量的语音(超过48KHz)输入对同传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译员听清并识别出源语。但是普通电话线或者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会议系统(例如Skype或Webex)的语音质量通常只有24KHz,对于对话可能足够,但对于同传此类高认知性活动来说并不理想。通常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译员会频繁面对爆音,语音包丢失(网络质量低下造成)甚至断断续续的语音输入等技术导致的问题,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2)视觉:视觉线索对于译员也是同等重要的信息。除了提供现场的视频(通过摄像头)来了解现场的情况之外,同步显示的幻灯片也是必需事项,好让译员跟上演讲者的进度。在远程云平台上,通常只有一个低分辨率的现场视频(多数来自于一个歪斜的网络摄像头),而没有与现场同步的幻灯片显示。加入幻灯片的显示进入软件界面是可能的,但对于延迟则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3)实际操作:众所周知,同传译员一心多用,同时倾听、解读、推理、思考、说出、记数字,及阅读稿子或幻灯等多项工作。这时候,如果要求译员分神去用鼠标操作软件,用键盘跟同事或者技工沟通,这几乎是做不到的。多数译员在面对演讲人高速度大信息量的演讲时,只能聚精会神的倾听,一只手摸着同传机上的音量旋钮操作。反人性的设计只会给译员带来更多麻烦,降低工作质量,干扰了工作效率。实体同传机的设计是几代人几十年的使用改进总结出的精华,而非软件界面触摸屏之类新科技可以瞬间”颠覆”,因为这是与译员的工作方式紧密相关的。倘若译员被要求在家中使用远程云同传平台进行工作时,不妨注意一下以下事项:1)同传工作通常需要三两结队轮流工作,休息的人可以帮工作的人记下数字或者用笔提示。在传统的同传间里,他们坐在一起,可以有很好的配合。而当译员分开在各自家中进行合作时,互相看不到对方,连译员的工作切换都要通过键盘输入对话框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还毫无保障(若消息未传送成功,则切换失败,无人继续翻译或者一方需要继续延长工作时间)。若平台出现任何技术故障,译员也只能通过对话框输入文字,与远程技工“网聊”来排除故障,可与此同时,会议并不会停止,观众也无法继续连续收听到同传了。2)在家中办公,固然有吸引力,例如省去了差旅、堵车、交通成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但孰知搭建这样的小型家用同传工作室并不是易事,也不是不需要投资。这个成本包括(但不限于):a) 除了自己平常使用的电脑外,还需要一台闲置的电脑来运行远程云同传平台,充当”译员机”,而自己日常使用的电脑还需要同时用来查资料,观看幻灯片等。b) 远程云同传平台多数需要译员额外购置一套一体式中高档USB耳机话筒(以保证音频质量),而传统的3.5毫米接口耳机话筒无法使用(这些平台多数目前无法进行模拟转数字音频)。c) 在家中开辟单一间静音房(如果还希望不影响家人,还得具备隔音功能),没有家人和噪声的干扰,对很多译员来说也是额外一笔投资,且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d) 家中需配备高速光纤入户网络,1G以上网速及路由器,设备网卡(大部分家用路由器和很多电脑网卡仍为10M/100M-300M接口)。除了以上投资之外,译员需要具备相当的IT基础设施知识,随时准备好在家用工作室排除故障,充当IT专员。算下来,平台提供给客户的成本,相对于传统同传设备并没有降低,而是转嫁给了译员。投资成本之外,还要为设备方承担责任和风险。换来了家中远程办公的“灵活舒适”,代价并不小。笔者认为译员可以考虑向远程云平台收取基础设施的租赁费用(传统同传设备租赁费用转移到译员身上),其中包括安静空间的租赁、电脑及网关路由器设备使用费、高速网络费和电费等。当然,译员也可以提出要求,由云平台供应商或客户来提供办公空间及设备,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毕竟译员的职责范围不包括任何设备范畴。各位译员同事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远程云平台”割了韭菜”。更进一步的提升用户体验也不是不可能,但最终的方案会引入更多硬件,需要更多的硬件投资,也更趋于传统同传机的使用了。为了“颠覆”而”颠覆”,似乎并不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3)法律层面上,远程云同传并无监管,也无传统同传设备的ISO标准可以遵循,一旦出现事故,责任该由谁来承担?而当传统设备转变为在线云平台,特别是家用工作室时,这里面的责任划分则更难以划分定义。4)对口译员来说,听力的保护是职业的需要,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很多译员为了保护听力,提高工作效率,纷纷挑选适合自己的耳机,在同传间中使用。专用的同传机也都有听力保护电路,及音量过大预警灯显示。此外在该场景中,同传设备公司及聘用同传的单位按照法律是要对译员的工作卫生与安全 (Work Health and Safety)承担责任的。但转换场景,在家中使用远程云平台时,这些责任都完全由译员自己承担了,对于音频的输入译员却没有控制。如若产生任何输入音频由于技术问题对听力造成损伤或丧失,责任该由谁来承担?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远程云同传?作为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的新技术,云同传平台的使用并非无一是处,在某些场合还是可以发挥效力的。其适用场合应满足以下条件:1) 当会议本身在线上举办(参会各方均在线上),例如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网络研讨会,或者收听同传的会议代表并不在现场(而是通过网上观看会议收听同传)时,远程云同传平台可以作为备选方案,降低成本,免去译员的差旅费用。通常这类会议的时间较短,而每种语言一名同传则可以完成,免于两位同传各自在不同地点合作产生以上C4项所提到的困境。2)当节省差旅成本是客户的最重要考量指标时(且客户和观众并不介意较大延迟的口译时),远程云同传平台确实是个不错的备选方案。当然此类会议也不宜过长,例如联合国某工作组为期两周的会议中,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午餐会需要同传翻译,在会议当地没有合适的译员情况下,可接入远程云平台,进行每天一小时,为期两周的同传。当译员基于以上情形,同意使用云平台进行远程同传之前,还请各位管理好客户的预期,以免成为云平台技术限制所导致的工作质量降低的“替罪羊”。结语现场观众可以完美收听远程同传,而译员也仿若置身会议现场得到理想的音效和视频输入,高效完成工作的理想离现实还相差甚远。要突破远程云同传的技术瓶颈,任重道远。倘若有一天这能成为现实,世界可能会变成平的,而且远程同传也会将科幻小说中的”瞬间移动”在现实中变相实现。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全球市场价格不可避免的扁平化,这对于目前享受高市价的国家地区(例如中国和日本)来说,也许会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完全改变。(本文英文版链接为https://www.bernardsong.com/thoughts-about-remote-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中文版在该文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内容)作者简介:宋鹏博士(Dr. Bernard Song),生长于中国大陆,现居于新加坡,中英顾问同传译员。同传领域广泛,具备18年会议同传经验,并组织多语种同传团队及同传设备服务给国际顶尖大型会展。他也曾在新加坡本地大学中培养口译人才。在南洋理工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后,宋博士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国家科技局从事了超过12年的研发工作,主攻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语言处理。在同传从业经历中,他对各种同传设备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上手操作的经验。作为资深的科技粉,他对会议同传设备的革新转型具有浓厚的兴趣。

Contact us

Thank you!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If you want me to provide you Interpretation/Translation service in English to Chinese (Mandarin) and vice versa, or a quotation for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services of any languages, simply contact me by phone or email.

Dr. Bernard Song